關于勒布朗-詹姆斯哪個階段更強,很多球迷恐怕會回答2015-2018年的騎士生涯。因為詹姆斯在這個階段資料非常亮眼,而且和勇士連續大戰四年,關注度極高,特別是2018年季後賽的個人發揮,更是被津津樂道。但如果從綜合能力上分析,詹姆斯的能力巔峰期其實在邁阿密熱火時期。
▼熱火時期:全攻全守,能力巔峰
2011年總決賽失敗後,詹姆斯在休賽期苦練背身和投籃,完成了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次技術升級。從2012年開始,詹姆斯變得基本沒有弱點,進攻中既保持了原來的衝擊力,也能在陣地戰中高效地完成中遠距離投射。
另一方面,詹姆斯在防守端是不惜體能的,熱火打造的體系其實是小球戰術雛形,也就是派特-萊利當年的預想體系。在決勝階段,波什往往站在五號位,詹姆斯和巴蒂爾組成鋒線上的防守搭檔。
在這個防守體系下,詹姆斯需要在強弱側進行輪轉補防,作用、打法和凱爾特人時期的加內特很像,扮演的就是球隊防守體系核心樞紐的角色。作為小前鋒,詹姆斯擁有足夠的力量和速度,所以他不僅能對位防守大前鋒、收縮保護內線,還能在特定時間段去盯防對面的外線進攻強點。
比如2011年東決打公牛,在比賽最後階段,是詹姆斯去防守德里克-羅斯,且效果顯著。羅斯的強大在于啟動的第一步極快,能瞬即把防守人甩在身後,但是當他面對詹姆斯時,這種啟動受到了巨大干擾。詹姆斯的身形比羅斯大好幾圈,速度也很快,因此羅斯想憑藉第一步起速過掉詹姆斯,是非常困難的事情。
如果羅斯想借助內線球員的擋拆來突破,那麼詹姆斯和波什或者巴蒂爾可以無縫換防,甚至在擋拆質量一般時,瞬間形成上線的多防少,造成對手轉移球的困難,甚至完成搶斷。而一旦拿到快攻機會,詹姆斯又可以第一時間啟動,完成轉換進攻。
這就是熱火時期詹姆斯的作用,在進攻和防守中都扮演了球隊核心的角色,這需要大量的體能和精力去支撐,放眼NBA歷史,頂級巨星也只有在巔峰期才能這麼打球。
▼騎士2.0時期:打法調整,防守投入精力降低
說完了熱火時期,再看看騎士2.0版本的詹姆斯。其實,這個階段的資料具有迷惑性,場均資料增長主要來源于詹姆斯在攻防兩端投入精力的調整,而不是能力上的變化。
因為年紀上漲,體能下滑,詹姆斯不能再像熱火時期那樣,攻防兩端一把抓。在防守端,詹姆斯大幅減少了站在弧頂的頻率,更多落在低位,這種站位改變在科比身上有出現過,2009年後,在防守端的站位也是這樣的調整。
而在進攻端,詹姆斯基本放棄了無球跑動,完全轉為核心控衛打法。所以詹姆斯的籃板球和助攻數大量提高,這一點看完整比賽就能明白,詹姆斯的籃板球更多來源于無對抗的後場籃板,助攻中有很多站在弧頂的發牌,這種打法下個人資料必然上漲。
當然從球隊角度來講,這種打法帶來的好處肯定比不了攻防一體。
▼湖人時期:身體下滑,對比賽影響減小
其實,關于詹姆斯的能力和打法變化,我們可以再往下看,也就是湖人時期。詹姆斯在湖人生涯已經出現較明顯的身體機能下滑,但是場均資料依然保持得很好,並不比騎士2.0時期低多少,甚至比熱火時期還好看。
其實這也是來自于詹姆斯的進一步調整。這些年,詹姆斯外線出手的次數不斷攀升,強殺籃下的頻率越來越少。這種調整其實是減低了自身的打球難度,因為三分球的活很多角色球員也能幹,但是強殺籃下得分、分球的活,只有詹姆斯能幹。
所以,雖然詹姆斯從騎士2.0時期開始,資料上漲,湖人時期資料依然保持不錯,但是他對比賽的實際影響力其實是下降的,真正體現他歷史頂級巨星實力的,還是熱火時期攻防一體的強勢表現。